(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電子報266)
序:文言文與白話文
雖然文言文和白話文算是兩種不同型式的語言,但也有人認為文言文是白話文產生的依據;換句話說,文言文是現在白話文與口語華語的起源。
討論華語歷史時,我們會經常聽見「白話」這個詞。何謂「白話」呢?固然很多人以為「白話」源自於胡適提出的「新文化」運動,然而「白話」並不是二十世紀才出現的產物。根據史料的記載,第一本白話小說便是在元末明初時出版的《水滸傳》。但是明代古人使用的語言似乎一點都不像現代的口語……
原來「白話」這個詞的本義便是老百姓的口語。明代、清代的口語都統稱為「白話」。舉例來說,明朝的「口語」隨著時代演變,成了現代的書面語。我們若從這樣的觀點來分析語言的歷史,可說是:上有文言文,中有書面語,下有現代口語。
上華語課的學生應該已經注意到對於文言文的理解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白話文水平:學生使用的古文句型和辭彙越多,白話文表達越書面。
到清朝末年為止,除了如上提到的少數白話小說,多數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中國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有自己的特點,譬如:唐朝的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的作品;宋朝李清照、蘇軾的詞;楚國屈原的《九章》;漢朝的《孔雀東南飛》等。但是我們今日要討論的書是春秋時代的《詩經》。為了方便起見,我把內容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關於《詩經》—介紹《詩經》與當時的思想;<br>
第二:《詩經》與四家詩—說明《詩經》解釋學派(所謂的「四家詩」);<br>
第三:閱讀《詩經》—以《澤陂》這首《詩經》中的詩為主;重點是我們要比較古代(宋代、清代)的學者和二十一世紀的學者怎麼分析這首詩具體(如:詞彙)和抽象的意思(如:詩人要傳達甚麼意義?)。<br>
關於《詩經》
《詩經》這本書的名字有兩個字:「詩」和「經」。「詩」便是一種文體名,言部代表這個字的意思與語言有關。「詩」的本義是歌,但是現在「詩」除了詩詞也包括其他文體。「經」是糸部,代表這個字與織品有關,本義是編織物上的直線。為何名為「詩經」?有的學者認為現代讀者看得到《詩經》作為織品的內在紋理 (黃德海,2015),有的則認為「詩經」沒有那麼深的意義,「經」僅代表此書的重要性而已。無論事實為何,學者大多同意《詩經》是亞洲詩詞歌賦的源頭。
上中國歷史或文學課的同學常聽到「六經」、「四書五經」這兩個詞。所謂的「六經」指的是《樂經》、《儀禮》、《詩經》、《尚書》、《易經》、《春秋》,這六本書。所謂的「四書」指《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孟子》、《大學》(本來也是《禮記》的一部分)、《論語》。這些書都是周朝中期寫的。除了《詩經》,「四書」都是儒家之經典,書的內容闡論孔子之道。但《詩經》並非這樣的書,《詩經》若是詩歌總集,為何「四書」包括《詩經》呢?《詩經》之所以出現在「四書」當中是由於孔子對詩所抱持的態度: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陽貨》
(白話翻譯: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衆,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德龍,2011)
由此可見儒家的學者(除了墨子之外)都把詩詞當成一種修身的工具。詩詞如何能修身呢?「四書」當中,《詩經》彷彿寫得太籠統了。《孟子》的教學對現代人來說應該比較容易瞭解。舉例來說,孟子常會相當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如: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孫丑上》
(白話翻譯:我們若看見別人處於困境,要產生同情心,此是仁的開端。我們犯錯時,要感到羞愧,此是義的開端。懂得謙讓,此是道德的基礎。能分辨是非對錯,此是智慧的基礎。)
固然從《孟子》、《論語》所來的例子意思都表達得相當清楚,然而《詩經》在原則上顯然並不屬於「四書」。原因在於詩便是詩,而非散文、對話、討論,說明或教學。因此《詩經》根本無法分析得很清楚,亦沒有一個所謂真實的意義。
討論至此,我們理解《詩經》的特點跟其他當時的作品之間的差異。但仍有一個我們還沒提到的,即是《詩經》的結構與《詩經》注釋的學派。
.《詩經》的結構,四家詩
在周朝末年(所謂的戰國時代)與漢朝初年《詩經》已經成了一種「經」,也就是每位儒生會學習的書,甚至隋朝科舉的範圍也包括了《詩經》,無論是殿試科舉或是武科舉。由於《詩經》的內容抽象、籠統、且模糊,甚至有的文字的意思也失去了,因此為了好好準備科舉考試,莘莘學子曾經使用所謂「四家詩」的分析;簡單地說,就是評論,也是古文中所謂的「箋」。
本來出現的學派為魯、齊、韓、毛四家詩。久而久之,魯、齊、韓的學派失傳了,仍流傳至今者為赫赫有名的「毛詩學派」。清代學者(嚴虞惇,1747;羅惇曧,1897)曾提到:
隋書志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惟毛詩鄭箋至今獨立。
(嚴虞惇,1747)
(白話翻譯:根據《隋書》記載,齊詩在魏代已經遺失了;魯詩在西晉遺失了;韓詩雖然仍然存在但並不完整,只有毛詩與鄭箋的評論流傳至今。)
實際上,嚴虞惇和羅惇曧所說的太過誇大:由於宋代出版了一本豐稷寫的稱為《魯詩世學》的書。魯詩應該沒有亡於西晉吧!韓詩也不例外;我們以下會討論韓詩的注釋。另外一種可能是嚴虞惇「已亡」的意思便是「被學者拋棄」,而非完全失傳了或完全衰落了。
四家詩的學者都認定多數《詩經》中的作品是為了批評或諷刺當時的社會制度、政治、大臣缺乏道德等而寫的。現代的學者在根本上不賦予這樣的看法,如胡適:
明是一首男女的戀歌,他們故意說他們歌頌誰,諷刺誰的。[……] 教會的學者加上許多迂腐穿鑿的解說,使他們不違背中古神學。 (胡適,1925)
胡適嚴格的批評是否有道理,我們自己分析一首詩之後即能知曉。有學者對於《詩經》抱著比較悲觀的態度而云:
《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於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闇,於《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於《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
(王國維,1923/2009,頁75)
(白話翻譯:《詩經》、《尚書》是人們經常學習、背誦的書,然而它們也是六藝當中最難讀的書。因為我個人的不足,《書》的五成,《詩》的一兩成我尚不能瞭解。並非只有敝人無法全面了解:漢朝、魏朝之後的著名學者一直嘗試推廣自己的理論,然而他們所提出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由此可見連古代的儒家著名的哲學家都無法瞭解《詩經》與《尚書》。)
討論至此,我們瞭解古代的文學家曾經如何分析《詩經》。
閱讀《詩經‧國風‧陳風‧澤陂》
我們今日的分析以《陳風‧澤陂》這首詩為主: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蕑。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寤寐無為、 輾轉伏枕。
這首詩稱為《澤陂》:「澤」的意思為池塘,「陂」(音同「皮」或「悲」)的意思為堤岸或路堤。由於這首詩是用古文寫的,我先對於詞彙添加定義。讀者若欲參考更詳細的定義或古文用法的例子,歡迎參閱吳宏一 (2018,頁217-218),呂珍玉(2015,頁276),余培林 (2021),黃忠慎(2023,頁280),滕志賢(2024,頁267)等人著作。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彼,那個、此;澤,池塘;陂,堤岸;蒲,蒲草,生長在沼澤地的植物;荷,荷花;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傷,傷感情、悲傷等;如之何,怎麼辦、沒有辦法、奈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寤寐,醒著的時候,睡覺的時候;無為,無心做事。涕泗滂沱:涕,眼淚;泗,鼻涕;滂沱,大雨、陣雨;把四個字合起來變成一則成語,使用描寫雨勢盛大;
彼澤之陂、有蒲與蕑:
蕑,音同「間」,荷花或蓮花;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碩,音同「權」,好看、漂亮,形容鬢髮;卷,鬈髮,音同「權法」,卷曲的頭髮;
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中心,心底、內心等;悁悁,音同「圈圈」,悶悶不樂、憂鬱、憂悶等;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菡萏,音同「漢但」,荷花;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儼,音同「眼」,儼如、嚴肅、岸然的樣子;
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輾轉,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輾轉反側;伏枕,躺著在枕上,伏臥在枕上。
現在才能夠大約瞭解這首詩如何描寫庶人之情緒。在一座水池的堤岸有蒲草、荷花;有一位美麗的人;不管何時他都無心做事,而眼淚彷彿大雨落下。那位美麗的人的頭髮卷曲,身材高;在床上反覆翻身,心裡鬱悶。這首詩描寫甚麼呢?路人皆能夠理解這首詩描寫恩愛之苦。如何能知是恩愛之苦而非友愛之苦?「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我們來考慮毛詩,也就是毛詩學派的分析:
《澤陂》,刺時也。言靈公君臣淫於其國,男女相說,憂思感傷焉。
《毛詩序》
(白話翻譯:《澤陂》是一種諷刺那時候的社會的一首詩。《澤陂》描寫一名為靈公的君子與他的大臣的行為流淫,淫亂,男女互相愛,憂悶與傷感。)
由此可見胡適寫的原來是真相,先秦的《毛詩序》確實把這首詩轉換為政治與社會的諷刺。當時的陳國是否真的有名為靈公的領導人呢?(如上「陳風」的意思便是在稱為陳的國度寫的詩。) 吳宏一(2018,頁159)分享陳國真的有同名的國君:靈公,公元前614-599。其他毛詩學派的注釋的意見跟《毛詩序》沒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因此存而不論。吳宏一表示:「這是從經文詩句去直尋本義,和《毛詩序》舊說系統的《毛傳》、《鄭箋》、《孔疏》,寓觀戒、美教化的觀點去解釋題旨,說法當然有所不同」(2018,頁219)。對於更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以下之參考文獻。
由此清晰可見「美教化的觀點」跟胡適提到的「教會的學者」宛若一模一樣。其他學派呢?其他學派也不例外,但還著重這首詩的另外一面。舉例來說,第二句的「荷」魯詩的學者作「茄」(荷花草莖的意思);「傷」魯詩作「陽」。接下來,「如」韓詩作「若」。憑甚麼改本文呢?「如」真的有時候有「若」的意思,但我們無法確認本來的意思為哪一個,亦沒有這樣的需要而已。文字若有一個潛在的解釋,意思則更豐富了!因此,結論是閱讀《詩經》時,並不需要參考四家詩的解說;然而讀者若對全面的分析有興趣,建議參考吳宏一的書(2018,頁221-222)。
每一首詩都意義深長,我覺得這首詩也不例外,它顯著的意義是愛情所帶來的痛楚。胡適的意見是合理的:「明是一首男女戀歌」。我在原則上反對胡適認為這首詩一定為一首男女戀歌的觀點,亞洲史料的記載證實這首詩很有可能所描寫的是男男同志或女女的戀歌。
討論到此處,讀者瞭解了《詩經》中的一首詩,也希望讀者能夠形成自己的解釋,自己分析與欣賞《詩經》中的作品。
結語
《詩經》的詩是匹夫所寫的(實際上,是吟唱的),而不是知識分子寫的,因此閱讀《詩經》時,應注意詩所表達的情緒、詞語的選擇,與所使用的比喻。像《詩經》這樣古老的書對現代被科技發展所產生的變化吞沒的人有甚麼好處呢?我個人認為閱讀《詩經》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亦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詩經》讓我們瞭解兩千年前古人的情感,生之苦與生之樂都是跟我們所體驗的苦與樂如出一轍的。這是多神奇的感受啊!
不過,思想保守的學派文學評論家對於創新注釋的方法往往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勉強應付。換句話說,學者的評論或解釋經常僅僅只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為了分析詩詞。我們若如此分析,大多數古代學者確實以他們所屬學派為中心。把詩當作一種宣傳的工具等於褻瀆詩所描寫的情緒與詩所反映的人性面向。的確有這樣的人,然而畢竟不是多數。長久處在毛詩學派的陰影籠罩之下,我們忽略了《詩經》原來所想表達的。如此也未免太可惜了!
《詩經》應該無助於提升同學文言文的水平。之所以如此判斷是因為詩中沒有豐富的文法,唯獨有豐富的感性描繪。那麼,何以見得《詩經》有助於修身?瞭解別人的情緒的能力是否為道德、所謂「智慧、仁慈」的基礎呢?不是,同情他人才是。讓你同情他人便是《詩經》對文學珍貴的貢獻之一。
我們應該好好研讀《詩經》中所描繪的老百姓日常生活、農民的困難與快樂,這些都顯示了當時平民的生活情景,因此我們不應把這本書當成是一本哲學家所寫的來分析。更何況,我們對於保守派的思想非得深入而切實地做一個全盤檢討。在研究上,避免短視,在分析上擺脫主流思想,而真正從庶人文化著眼。
最後想推薦讀者幾首《詩經》的詩:
一、《陳風‧衡門》、
二、《周南‧關雎》、
三、《召南‧草蟲》、
四、《邶風‧燕燕》、
五、《邶風‧北風》。
這些詩的內容深奧,詞彙淺顯。
多謝大家閱讀我的分析!下次希望有機會分享《山海經》的怪物,討論《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意義及《戰國策》的故事!
參考文獻
王國維 (1923)。觀堂集林。中華書局。
余培林 (2021)。詩經正詁(三版)。三民書局.
吳宏一 (2018)。詩經新繹。國風編—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遠流。
呂珍玉 (2015)。詩經詳析。五南圖書出版。
胡適 (1925)。談談《詩經》。《時事新報·學燈》。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談談《詩經》
張錦少 (2015)。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 以劉向及《説苑》爲例。嶺南學報,4, 75–108。
黃忠慎 (2023)。詩經全注。五南圖書出版。
黃德海 (2018)。詩經消息。作家出版社。
德龍 (201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
滕志賢、葉國良、 滕志賢、 葉國良 (2024)。新譯詩經讀本。三民書局。
豐稷 (宋)。魯詩世學。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304473
羅惇曧 (1897)。文學源流。
嚴虞惇 (1747)。讀詩質疑。https://zh.wikisource.org/wiki/讀詩質疑_(四庫全書本)